迈畅历史人物网
首页 > 近代历史名人 > 吴发凤

吴发凤

生平事迹 吴发凤17岁回家,借钱做糖果小贩,因亏本而转入“发字”科班为班主作杂工,借以学艺,起名“发凤”。一年后,离开“发字”科班,跟随农村班子唱花旦戏,因功底不实,嗓粗调阔而改唱老旦。其演的《西厢记》、《卖胭脂》等剧大受欢迎,仅数年名噪全琼,与清末民初的莫发莺、大眼鸟等几名老旦齐名,20多岁即成为名伶。他的拿手戏有《西厢记》、《卖胭脂》、《紫金兰闯宫》、《又钉记》、《由天不由人》、《三江考才》。 1946年10月7日,吴发凤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死,终年76岁。 艺术成就 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开始摆脱传统剧束缚,搜集民间佚事掌故,编纂提纲戏,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,成为各大名班常聘的开戏“师爷”。 1919年,“五四”运动席卷全国,海口、府城、文昌、琼东等地青年纷纷组 织起来,利用话剧形式宣传新思想,提倡新文化。吴发凤编写了讴歌孙中山、黄兴等人的琼剧,刻印成册,演遍全岛。继而编写赞颂辛亥烈士的《林格兰就义》和反封建包办婚姻的《新旧婚姻》、《社会钟》等剧本,开创了琼剧时装戏的先河。1922年,和名花旦张禄金、张赛蛟、陈成桂,名武生王玉刚、小生陈俊彩、郑长和等人,在王文明、吴明、徐成章、徐天宗、徐天炳等人的发起和组织下,在海口成立琼崖优伶界工会,当选主席。随后创办琼崖土戏改良社,改革琼剧,使琼剧成为反封建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。吴发凤除搜集一批传统旧脚本改编外,创作了《秋瑾殉国》、《》、《省港大》等一批剧本,开创了琼剧一代新风。琼崖“四二二”反后,吴发凤避祸南洋。次年返琼,继续从事编写剧本,汇编琼剧名伶名戏——《双自由》、《林兰香弄嫂》、《继母泪》、《洞房嫁姨》、《瓜察成亲》、《青楼恨》、《开山寨》、《马伏波开除》等一批古装、时装戏剧本,由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,广为销售。1928年,受聘于海口市一家电影院当海南话解说员,为编写琼剧剧本积累素材。1929年至1937 年10月,共编写68个剧本(其中时装戏58个)。1939年,日军侵占海南,吴发风携带家眷8口到西营(今湛江市),以经营泥版印刷剧本为生。1945年9 月,吴发风一家归抵家乡文昌。他翻查离家前埋藏的手稿,成册的剧本、木刻版,大都霉烂,心情异常忧郁,心灵受到沉重打击。 吴发凤把一生献给琼剧事业,一生共创作、改编、移植的古装、时装(文明戏)剧本、演唱剧本计121册,其中时装戏剧本74册,是琼剧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现代的爱国人物事迹 江慎中
生平 江慎中童年时博览群书,人称“书柜”。 长大后,精益求精,对学问力求根据实证,求索。他的文章深入浅出,渊博淡雅;诗词雄壮有力,惰真意切。他生性淳厚,平...
关于爱国的伟大人物事迹 江启泰
人物生平 江启泰,字信和,又名少康,德化县水口乡祥光村人,生于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。8年(1919年)年底毕业于永春私立崇实小学,后就读于莆田哲理中...
最近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段治仓皮演戏演员
人物生平 十八年(1929),逃荒迁居本县五蛟乡。当时本县文化活动十分落后,段治仓遂组建道情皮影班。其艺术造诣颇深,戏路宽广,唱腔刚毅、深沉,演出热情、奔...
陈本华  烈士 段治仓
人物生平 十八年(1929),逃荒迁居本县五蛟乡。当时本县文化活动十分落后,段治仓遂组建道情皮影班。其艺术造诣颇深,戏路宽广,唱腔刚毅、深沉,演出热情、奔...

强力推荐